四方光电接待4家机构调研包括申万宏源证券、鹏华基金、广发证券等
2025年3月14日,四方光电披露接待调研公告,公司于2月20日接待申万宏源证券、鹏华基金、广发证券、华泰柏瑞基金4家机构调研。
公告显示,四方光电参与本次接待的人员共1人,为董事会秘书陈子晗。调研接待地点为腾讯会议。
据了解,四方光电在2024年的业务板块中,汽车电子业务保持稳健增长,暖通空调业务实现回升,科学仪器业务在双碳环保政策推动下预计2025年将维持增长,工业和安全业务因冷媒泄露监测传感器产品迅速增加,而医疗健康业务则出现下滑。2025年,公司汽车电子业务收入主要来自于汽车舒适系统传感器,已披露的项目定点金额累计超过22.27亿元人民币。公司低碳热工业务包括热交换器、燃气比例阀等产品,正在智能化升级燃烧控制管理系统。制冷剂根据毒性和可燃性分为不一样类别,冷媒泄漏监测传感器应用于多种场景,政策趋势推动了其需求量开始上涨。公司在气体传感器领域有技术储备,关注机器人嗅觉传感器领域,并可能适时投入研发资源。2024年年末,公司做了组织架构优化,计划从2025年起调整为事业部制,以提升运营管理效率和市场竞争力。2025年,公司将通过收入增长、费用控制和高毛利产品增长来提升利润率,并将持续关注具有协同效应的并购标的。
据了解,四方光电在2025年的并购策略将关注产业链上下游具有协同效应的并购标的,倾向于行业规模较大的赛道或客单价高、毛利较好的产品。公司将继续优化采购成本、产品结构,并采取稳健的薪酬增长机制,以实现利润率的提升。同时,公司将从职能制向事业部制调整,以专业化管理、内部竞争与激励、绩效评估等措施,有效提升公司的运营管理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2024年,汽车电子业务保持稳健增长,预计2025年将继续延续这一增长趋势;暖通空调业务在经历前几年的下滑后,于2024年实现回升,随着控制器/检测仪等整机产品放量及新市场的拓展,2025年有望持续增长;科学仪器业务在双碳环保政策的推动下,预计2025年将维持增长态势;得益于冷媒泄露监测传感器产品的贡献,工业和安全业务在2024年实现迅速增加,预计2025年将延续这一增长趋势;相比之下,医疗健康业务在2024年出现下滑,主要是2023年一季度公共卫生事件控制政策调整使得呼吸支持、肺康复等器械设备需求猛增,而2024年相关需求恢复到正常水平等行业因素所致。
公司汽车电子业务收入的大多数来自是汽车舒适系统传感器,2023年-2024年间,公司已披露的汽车舒适系统配套传感器项目定点金额累计超过22.27亿元人民币(项目定点不等同于订单,请投资者注意投资风险),预计2025年公司汽车电子业务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
公司低碳热工业务目前已囊括了诺普热能的热交换器、精鼎电器的燃气比例阀等产品,公司依托气体/流量/热值传感器,对燃烧器、热交换器、风机、燃气阀和控制器组成的燃烧控制管理系统在进行智能化升级中。目前,公司低碳热工业务的全预混冷凝式燃气壁挂炉智能燃烧控制管理系统正处于客户导入阶段。
制冷剂的安全分类根据其毒性和可燃性划分为A类和B类(毒性),以及1、2L、2、3类(可燃性),其中A2L为低毒且弱可燃(如R1234yf、R32、R454),A2为低毒且可燃(如R152a),A3为低毒且高度可燃(如R290、R600a)。
目前冷媒泄漏监测传感器的应用场景主要有工业制冷系统、汽车空调系统、商业制冷设备、住宅和商用空调系统等。
随着《蒙特利尔议定书》和《基加利修正案》的推进,各国对冷媒使用的限制更加严格,尤其是高GWP(全球变暖潜能值)冷媒的逐步淘汰,推动了R32等低GWP冷媒的普及,这些政策导向直接促进了冷媒泄漏传感器的需求量开始上涨。在政策支持和环保趋势的推动下,冷媒泄漏监测传感器市场呈现较强的增长势头,特别是在空调制冷、工业制冷和新能源汽车等领域。
六、公司在机器人嗅觉传感器的技术储备如何?是否会考虑收购该产业链的公司?
公司在气体传感器领域有较强的技术储备,能快速响应机器人嗅觉传感器的需求,具备自主的MOX气体传感器MEMS产线,以及其他用于嗅觉的气体传感器。公司会持续关注机器人领域的有关技术变化和行业发展的新趋势,并依据市场需求情况适时投入研发资源。
2024年年末,公司聘请第三方咨询服务机构指导公司做全方位战略解码和组织架构优化,计划从2025年起,公司将从职能制向事业部制方向调整,依据公司现有业务板块划分不同的事业部,每个事业部在公司总体战略框架下,独自负责各业务的产品线或区域市场,通过专业化管理,内部竞争与激励,绩效评估等措施,有效提升公司的运营管理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2024年下半年,公司已采取了严格的费用控制措施,包括优化采购成本、优化产品结构、采取更加稳健的薪酬增长机制等。2025年的利润率提升驱动力包括收入增长带来的规模效应、严格的费用控制措施,以及高毛利产品的持续增长。
2025年,公司会持续关注与公司产业链上下游具有协同效应的并购标的,从长远发展考虑,公司会更倾向行业规模较大的赛道,或者是客单价较高、毛利较好的产品。